
CBA 人才流失加剧:四新星留洋,曾凡博带伤冲击 NBA,林葳铁心追梦
- 2
2025 年夏天,中国篮球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留洋风暴。四名本土顶尖球员 —— 杨瀚森、曾凡博、余嘉豪、林葳 —— 相继宣布加盟海外联赛,其中曾凡博带伤签约 NBA 布鲁克林篮网,林葳更以 “拒绝回归” 的姿态彻底告别 CBA。这一现象引发广泛争议:当年轻一代用脚投票时,CBA 究竟怎么了?
一、留洋潮背后:四位新星的破茧之路
20 岁的杨瀚森无疑是今夏最耀眼的新星。作为 2025 年 NBA 选秀首轮 16 顺位新秀,他以场均 15.8 分、9.2 篮板、3.1 盖帽的 CBA 二年级数据,直接征服了波特兰开拓者。与他同届的曾凡博则选择了更惊险的路径:尽管腰椎左侧横突骨折尚未完全康复,仍与篮网签下 Exhibit-10 合同,需在季前赛中与 5 名首轮新秀竞争双向合同资格。这种 “带伤出征” 的决心,源于他上赛季场均 14.7 分、4.7 篮板、1.5 盖帽的生涯新高表现,以及对 NBA 舞台的执念。
余嘉豪的选择同样令人瞩目。这位 22 岁的 2.21 米中锋放弃 CBA 全明星身份,与西甲毕尔巴鄂签约三年,首年将租借至西乙过渡。而最具争议的当属林葳 —— 这位上赛季场均 21 分的 CBA 本土得分王,在 G 联赛选秀中被德克萨斯传奇选中后,毅然拒绝同曦队的顶薪续约,直言 “国内联赛已无法提供成长空间”。
二、曾凡博的背水一战:伤病阴影下的 NBA 梦
曾凡博的签约背后暗藏危机。今年 5 月 CBA 半决赛对阵山西时,他因防守动作导致腰椎骨折,原本需静养 3 个月的他,在 7 月底已开始恢复性训练。尽管篮网队医团队评估其恢复进度 “勉强赶上季前赛”,但专家指出,NBA 级别的对抗可能加剧旧伤风险。更严峻的是,篮网今夏囤积了 5 名首轮新秀,其中 19 号签诺朗・特拉奥雷、22 号签德雷克・鲍威尔与曾凡博同为锋线,竞争堪称白热化。
不过,曾凡博并非毫无胜算。上赛季他在 CBA 的三分命中率达 40.5%,且具备换防多个位置的能力,这恰好契合篮网主帅乔迪・费尔南德斯的 “无限换防” 战术需求。若能在 10 月澳门中国赛中证明健康状态,他有望复制崔永熙的路径 —— 后者曾在 2024 年以双向合同短暂效力篮网,因伤报销后虽被裁退,但已积累宝贵经验。
雷火电竞体育官网三、林葳的决绝:从 CBA 得分王到海外漂泊者
林葳的选择折射出年轻一代球员的价值重构。作为同曦队史最年轻的本土得分王,他本可轻松获得 5 年顶薪合同,但在 G 联赛选秀前的试训中,他亲眼目睹日本后卫河村勇辉通过夏季联赛获得公牛双向合同的案例,意识到 “被动等待国家队征召不如主动掌控命运”。这种心态在其社交媒体动态中表露无遗:“当你在国内场均 30 分时,才发现世界篮球早已进入另一个维度。”
同曦俱乐部的态度尤为关键。尽管林葳离队将导致球队冲击季后赛希望渺茫,管理层仍第一时间开具澄清信,并协助其处理签证、经纪事务。这种 “放虎归山” 的格局,与青岛队支持杨瀚森、浙江队放行余嘉豪形成呼应,标志着 CBA 俱乐部正在从 “球员雇主” 向 “职业发展伙伴” 转型。
四、CBA 的深层危机:选秀遇冷与人才断层
四名球员的出走,暴露了 CBA 的结构性困境。2025 年选秀大会出现 “九连弃” 尴尬场面,仅 5 名球员被选中,创历史新低。这种现象源于青训体系与校园篮球的撕裂:当清华大学主力中锋因俱乐部挖角连夜退学,当 CUBA 四强球队核心被同曦 “大学球探组” 批量签约,体教融合沦为空谈。数据显示,青训球员的 CBA 存活率达 73%,而选秀球员五年留存率仅 41%,这种 “马太效应” 正在抽空联赛的新鲜血液。
更严重的是联赛竞技水平的停滞。2024-25 赛季 CBA 场均得分、三分命中率、防守效率等核心数据,已连续三年低于 NBA 发展联盟平均水平。当杨瀚森在 CBA 能轻松完成 “内线脚步教学级” 进攻时,他在开拓者夏季联赛中却遭遇 “连球都摸不到” 的困境,这种落差倒逼球员寻求海外突破。
五、中国篮球的破局之道:留洋潮的双面启示
留洋潮的爆发并非全是危机。日本男篮在 2024 年奥运会中,12 人名单有 11 人具备海外经历,最终获得历史首枚奖牌。这种 “走出去” 战略,正在被中国篮协借鉴 —— 杨瀚森缺席亚洲杯、余嘉豪暂缓国家队报到等决策,已释放出 “以职业发展优先” 的信号。
但挑战同样存在。林葳在 G 联赛可能面临的 “亚洲后卫歧视”,曾凡博若被裁退至发展联盟的心理落差,都需要系统性支持。专家建议,可参考欧洲 “球员海外发展基金” 模式,由篮协与俱乐部共同承担留洋球员的经纪费用,并建立定期反馈机制。
这场留洋风暴,本质上是中国篮球从 “封闭培养” 向 “全球竞争” 转型的阵痛。当曾凡博在篮网训练馆挥汗如雨,当林葳在达拉斯适应美式挡拆体系,他们的成败将重新定义中国球员的国际价值。而 CBA 能否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找到平衡点,或许比短期成绩更关乎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